大學個人申請為何必採學習歷程?招聯會這麼說

【聯合報/記者  潘乃欣】

    高中學習歷程檔案是108課綱最主要的升學配套,大學招聯會要求各校系都要參採檔案內容,占分至少達大學個人申請的二成。部分家長團體認為,學習歷程有造假或他人捉刀疑慮,有失公平性。學者也指出,我國學習歷程參考南韓規畫,但不像南韓對造假情事祭出懲處,規範較寬鬆。

    有關學習歷程至少占甄試成績二成的規定,大學招聯會表示,多所大學追蹤學生入學後的表現,發現高中成績和大學成績呈正相關,而學習歷程紀錄每個學生高中三年的學習成果,適合做為參考依據。

    交通大學教務處每年追蹤學生後狀況,指出近十年入學後表現最好的族群,一直是憑高中在校成績上榜的繁星生,其次是個人申請,最後才是指考。

    中央大學和靜宜大學教務處則認為,新課綱新增許多選修課程,而學習歷程記載一個學生的修課紀錄,大學端能從中判斷他對特定領域是否真的有興趣。

    我國學習歷程其實是參考南韓施行十多年的「學生綜合紀錄簿」,南韓要求高中生撰寫項目包括學業成績、出缺勤、得獎紀錄、社團活動,還要逐年寫下「生涯希望」,描述夢想職業和想投入的理由。

    我國學習歷程開放上傳的項目有四種,按教育部公告,「基本資料」包括學生擔任班級與社團幹部等紀錄;「修課紀錄」包括修課內容、成績,以及學生找課諮老師做課程諮詢的紀錄;「學習成果」由學生每學年至多勾選六件上傳,是課程的成果、作品,要經老師認證;「多元表現」包括學生參加競賽、檢定或彈性學習成果,每學年至多勾選十件上傳。

    學者比較兩國規畫差異,曾赴南韓考察的清華大學招生策略中心前主任陳榮順說,每個南韓高中生都要寫學習歷程並經老師認證,如造假,老師要負刑責;我國目前無相關罰則。

    建置我國學習歷程資料庫的暨南大學教授洪政欣則說,我國不像南韓要求上傳出缺勤紀錄,但獨創「學習成果」,要求學生上傳課程學習成果報告。考試成績反映瞬間解題成果,但無法反映學習過程,此項目能補足這一塊,並落實新課綱內涵。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陳鐵虎說,學習歷程對家庭社經背景佳的學生比較有利,因為這些家長可引導學生完成作品,但弱勢家庭無此資源。此外,學習歷程旨在紀錄學生的課堂學習成果,但陸續傳出高中課名與實情不符的現象,讓外界認為有造假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