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化學、AI入題!未來學測國文命題趨勢搶先看

【聯合報/記者 張錦弘】

    8月上路的12年國教新課綱,比以前更強調跨領域整合、融入生活情境、解讀圖表的素養能力,根據新課綱命題的111年大學學測,同樣會增加這類素養題。

    以大考中心近日公布的111年學測國文參考試卷,就要考生解讀電子廢棄物、人工智慧(AI)等科普文章,也要懂得分析出版業的調查統計圖表,不過這類考題不是要考你的環保、科學或出版知識,而是要檢測能否看懂文意及上下文的邏輯關係。

    例如在國文綜合能力測驗參考試卷一(含單選、多選、混合題型),有一題引用討論有毒廢棄物的文章,提到全球多數含有有毒物質的電子廢棄物被運往非洲和亞洲國家處理,在被拋棄或回收時,毒素對當地的環境及人體健康構成極大威脅,其中德國是電子廢棄物的主要製造國。

    引文除了首句和尾句之外,標示出甲、乙、丙、丁等四句,皆未依文意排列,要考生排列出正確順序,考的是上下文的語意邏輯,要稍微推敲才能選出正確答案。

    另一題則改寫自王溢嘉的文章「一般人物兩樣情」,他是台大醫學系畢業的高材生,但「棄醫從文」,畢業後成為專業作家,文章往往融合科學與人文。

    在這篇文章中,他提到多數科學工作者和前輩大師有一種相當「疏離」的關係,例如知道拉瓦謝提出「燃燒不是假想的燃素之釋放,而是燃燒物質與氧的化合」之洞見,但對於拉瓦謝的生平並不關心,例如知道拉瓦謝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因受誣告而被送上斷頭台,不僅無補於科學,且是「搞錯了方向」。

    相較之下,文藝工作者則完全不同。不少人在讀過紅樓夢後,因深受感動,而想去了解作找曹雪芹「是什麼樣一個人,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竟然能創造出這樣的不朽傑作?」最後出現很多關於曹雪芹生平及其家族的專書。考題則要考生解讀科學工作者和文學藝術工作者的差異,細讀文章就能找到答案。

    新課綱雖然才剛上路,但近年來的學測國文,其實常出圖表解讀題,這次公布的參考試題也有一題,引用105年台灣出版產業調查報告,列出不同性別、居住地、年齡、月收入的受訪者去過實體書店的次數,要考生從中解讀「女性比男性更常去實體書店」,但也要知道從圖表的資料,不足以推論出「個人月入在5萬至10萬之間,是紙本實體書的主要消費者,消費總額最高」。

    111年學測一大變革,是首見選擇、非選同列的混合題型,國文參考試題就有一題改寫自李開復、王詠剛「人工智慧來了」的文章,提到AI 無法像人一樣,解悟生命的意義和死亡的內涵,也無法完全理解股詩詞中的複雜情思,例如李清照「一剪梅」的詞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不只是在描摹風景,更是在寄寓相思,AI就恐難參透,題目則要考生寫出該詞句「不只在描摹風景,更是在寄寓相思」的理由,回歸到文學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