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 潘乃欣】
我國選讀科學和科技領域的學生十年少11萬,學者籲科學教育應從國小扎根,奠基興趣才能提升學習意願。但小學採多科包班制,按教育部師資培育統計年報,2018年每250名老師只有一人加註自然專長。教育部說,已設多項教師增能計畫來提升教學能力。
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所教授邱美虹表示,小學是適合扎根科學教育的階段,小學生無升學壓力,能帶著「問號」看世界,上國中易變成「句號」。若要養成科學人才,小學階段首重觀察力培養,到國中邁入理論建構,高中階段練習解釋科學現象。
不過按2018年教育部師資培育統計年報,全台僅504名加註自然專長的小學老師,占0.4%;加註英語和輔導專業的老師都超過2000人。
邱美虹說,小學音樂課反而聘專業老師,而自然也是專業學科,引導學生「觀察」並找出自然現象規律,就仰賴專業教學能力,否則恐變成「看」現象,無法達到科學教育目標。她建議政府有效增加具自然專長的小學老師。
教育部國教署表示,為強化國中小老師的科學教育專業與實驗技巧,國教署委彰化師範大學辦理全國國中小科學教師探究課程設計與執行能力提升計畫,引導教師進行探究課程的設計的支持與協助。
另為加強自然科學教師教學專業,並提供科學與實驗相關新知,避免實驗操作課程意外的發生機率,國教署表示,已委託台師大辦理加強中小學操作自然科課本實驗計畫,兼顧師生在學習科學的知識與安全。
教育部表示,鼓勵老師運用科教館資源,已請科學工藝博物館辦理科學教育資源推廣計畫,各校可向該館申請已完成的教學材料與課程,讓學生在動手作的活動中學科學。